2022年,芜湖市财政局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,不断加强财政收支管理,切实增强财政保障能力,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。
一、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
(一)收入执行情况。
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8.4亿元,同口径增长9.5%,为汇编预算的101.6%,加上级税收返还及补助收入202.1亿元、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其他资金49.7亿元、上年结余收入13.5亿元、一般债券转贷收入39亿元,收入合计692.7亿元;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52.4亿元,下降19.3%,为调整预算的92.1%,加上级补助收入3.5亿元、专项债券转贷收入94亿元,调入资金4.2亿元,上年结余36.3亿元,收入合计390.4亿元;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.4亿元,为预算的114.3%,加上级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0.2亿元,收入合计2.6亿元;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25.1亿元,为预算的113.1%,加上年结余102.5亿元,收入合计227.7亿元。
(二)支出执行情况。
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1.8亿元,增长15.5%,为汇编调整预算的98.3%,加上解上级支出37.3亿元、一般债券还本支出44.8亿元、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8.9亿元,支出合计682.8亿元;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14.5亿元,下降12.7%,为调整预算的93.8%,加专项债券还本支出27.3亿元、调出资金8.7亿元,支出合计350.5亿元;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亿元,为预算的76.6%,调出资金1.6亿元,支出合计2.6亿元;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4亿元,为预算的96.9%。
2022年,芜湖市财政总体收支平衡、略有结余。
二、重点工作开展情况
(一)聚力助企纾困,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。
加快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,贯彻落实应对疫情阶段性稳企纾困政策,全年减税降费115亿元,增长43.7%,惠及市场主体170万户;缓缴社保费0.5亿元,惠及企业336户;减征社保费1.9亿元,惠及企业3.2万户;返还失业保险稳岗资金1.7亿元、惠及企业2.2万户;为2000余户市场主体共计免除房屋租金4000余万元。财政金融联动,引导信贷资金向中小微企业倾斜,年新增政银担业务100亿元,财政贴息0.3亿元,服务小微企业、“三农”等各类市场主体近万户,平均担保费率降至0.26%。持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,提高采购资金预付比例、免收投标保证金,累计为供应商减少保证金占款约14亿元。推进惠企政策兑现改革,惠企公共政策网上超市平台上线政策917项,兑付资金23.5亿元。
(二)聚力创新驱动,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。
投入10亿元支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。支持重点研发平台建设运营,推动十大创新园建设,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,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。投入6.8亿元促进产业转型。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奖补政策,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,推动产业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。投入5亿元支持人才引育,全力保障实施“紫云英人才计划”,打造“创业芜优”之城,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06个,引进大学生6.6万人。设立5亿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,支持大学生等群体在芜湖创新创业;发放创新创业担保贷款18.8亿元。投入10.3亿元合力推动区域创新发展。继续支持自贸区芜湖片区先行先试、创新创造,推进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创新发展、联动发展。
(三)聚力改善民生,支撑共同富裕新期盼。
投入99亿元全面完成“10+3”暖民心行动和20项民生实事目标任务。其中投入17.1亿元支持普惠均衡教育事业。推动加大基础教育资源供给,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。投入18.7亿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。落实养老、优抚、社会救助等提标补助政策。投入24.4亿元支持公共卫生体系。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。投入7.8亿元保障疫情防控,支持组建市健康医疗集团,推进健康芜湖建设。入选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,获中央财政补助5亿元;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项目入选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,获中央和省级补助10.4亿元。投入2.6亿元实施就业优先政策。持续推进重点群体就业保障,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。投入2.7亿元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。投入4.6亿元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、棚户区改造和绿色社区建设。
(四)聚力城乡融合,推进城乡面貌高颜值。
投入134.9亿元支持人民城市建设。其中投入42.6亿元持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。支持市到县及周边市高等级公路和城市次支道路建设,推动芜宣机场改扩建。投入36.1亿元加强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。实施城区道路整治,加大城乡交通路网建设投入,完善停车场、垃圾分类等公用设施体系,支持打造“最干净城市”。支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,城市书房建设运营。投入26.4亿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。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。严格落实十年禁渔长效管控,投入3.4亿元高水平建设长江渔文化博物馆。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第二批示范城市,获中央财政10亿元补助,加快水环境改善。投入6.9亿元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。加大支农投入和统筹整合力度,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促进农业科技创新,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。
(五)聚力安全发展,守住风险防范安全线。
投入22.4亿元化解隐性债务,有效管控政府性债务风险。持续推进降本减负,政府性债务率持续下降。积极对上争取债券资金,全市共获批新增专项债券79.6亿元,支持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78个项目建设。投入5.6亿元支持和保障粮食安全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逾46.2万亩,落实粮食种植户补贴政策,补贴面积301万亩,支持加强粮油和物资储备,有力保障粮食稳定供应。投入保供稳价0.3亿元,确保粮油、肉类等生活必备品价格平稳运行。投入5.5亿元支持保障安全稳定,加大安全生产、社会治安等领域投入,推进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。投入1.5亿元筑牢能源保供安全线,加快虚拟电厂建设,推进LNG接收(转运)站等项目建设,推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。
(六)聚力党建引领,强化干部队伍树新风。
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,着力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。加强组织领导,落实廉政责任。完善《中共芜湖市财政局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》,形成了按制度管人,依制度办事的工作机制;修订《芜湖市财政局内部控制基本制度(试行)》和八个专项内部控制办法,进一步堵塞了廉政风险漏洞;定期听取各部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情况汇报,持续压紧压实责任。加强学习教育,严肃党的纪律。局党组通过开展各项警示教育活动,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切实增强党员干部职工的政治意识、责任意识。抓好巡察整改,强化政治担当。切实把十一届市委第二轮巡察作为一次加强廉政教育、提升工作水平、改进工作作风的良机,坚持“边巡边改”,做好“结合文章”。同时在全市财政系统抽调了7名财会业务骨干参加市委巡察工作,促进巡察监督与财会监督有机贯通,确保协调协作机制落到实处。
三、2023年工作打算
2023年,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深入落实中央、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、全省财政工作会议部署要求,坚持稳增长与防风险并重、保总量与提质量并重、抓改革与惠民生并重。坚持生财有道、用财有方,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;坚持政府过“紧日子”,加强财政资源统筹,优化财政支出结构,着力保重点保民生;坚持底线思维,完善债务管理机制,积极稳妥化解政府债务风险,为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、建设人民城市提供坚实财政保障。
(一)多措并举,夯实财源增收入。
一是围绕重点产业链,上拓下展、合纵连横,壮大产业,做优存量,做大增量,有效培育税源。二是认真研判和对接国家、省级各类政策资金走向,积极争取上级各项资金支持,增加有效投资拉动税收增长,有效拓宽税源。三是抓住房地产难得的政策窗口期,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。
(二)优化结构,量入为出保重点。
一是扎实推进零基预算改革,推动零基预算改革从比例压缩到结构性重塑。二是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,牢固树立过“紧日子”思想。三是合理确定支出规模,先急后缓、保重点压一般,增加对民生短板的资金投入,增强对重大政策落实和重点领域的财力保障。
(三)注重绩效,加强监管提效益。
一是落实预算绩效管理要求,严格重大项目事前绩效评估与目标审核,加强预算绩效的监控与分析,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。二是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,引导信贷资金加大投放力度。三是加强债券资金监管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。
(四)严格管控,有效应对防风险。